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长处和危机(上)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我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定义,作过好几次评论。认为这个名词,实际上是共产党人完全否定共产主义制度的一块“遮羞布”。这种政治制度,在本质上其实并不是什么劳什子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而是如假包换的资本主义制度,或讲得婉转一点,是由共产党一党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或“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其根本原因是,决定当今中国经济命脉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实施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而不是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实施这个经济制度的西方国家,曾经是以苏联,中国为首的共产阵营所必须“埋葬”的“革命对象”;而现在却变成了中国共产制度赖以为命的国家经济政策。以笔者的观点,区分一个国家是否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最重要标志,是它所实施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政治制度。现在人们要问的一个议题是,实施这种市场经济制度的的共党专政国家,结果到底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则难以推测。因为这不是像两种不同的化学元素混合一起,会立即产生第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晶物那样简单。比如把某种酸类和钙类两种化学液混合在一起,就立即会产生既不是酸类也不是钙类的全新化学物盐和水。它们与酸和钙两种化学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性能。是的,在政治制度方面由共产党专政,但在经济上实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经过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也一定会产生像酸钙中和那样的政治化学反应,最后也必然会衍生出一种既不像共产主义,也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变种”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可是它的最后定型到底是何种模样,则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才会显现出来。它不可能在十年八年之间就会全部形成。而这种全新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所衍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成败功过,则也会在这种“化学反应”过程中先表现出来。以实施这种政制的中国而言,这种“化学反应”的复杂结果,已经逐渐明显地逐步显现出来。

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自实施这种政策以来所取得的,在传统的共产主义国家绝对没有可能和无法梦想的,巨大快速的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和丰硕的成果,以及在正宗的共产主义制度之下根本不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人民在经济上和言论行动自由上享有的宽松权益。另一个连世界上最反共反华的西方国家的政客也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今天,十三亿中国老百姓正过着近百年来最为温饱富裕的和平稳定生活,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还能够享受随时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旅游的行动自由权利。可是与此同时,这个国家和政府却仍然由共产党一党专政,其他的党派根本不准存在,或完全属于非法。统治或治理国家是无可质疑和不准挑战的共产党的专有特权。只要是涉及国家政治问题的一切议题,其他政治党派或组织则完全没有过问的权利。不但如此,非共产党的政治组织或个人,如果胆敢挑战共产党的领导权威,甚至于只是发出理论上的异见,就马上会陷入轻重不同的政治麻烦,乃至有锒铛入狱或失去自由的可能。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它的官僚机构,大概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最贪赃枉法,涉及的款项最大和人数最多的官僚集团。原因不能理解,因为政治上的绝对专制,是经济上绝对贪腐的必然根源。既然共产党垄断了国家的一切统治特权,那么其官僚集团也必然在经济上拥有同样巨大的主宰一切的经济大权。在大权在握和官官相护的情况之下,中国的党官几乎无官不贪,这个贪官污吏集团的人数之多,所收刮的名脂民膏之丰厚,简直无法令人相信。这批贪官为了躲开国家对他们的惩罚,还有成千上万人,把自己家人贪污所得的财富,纷纷向海外转移或出逃。最近,北京向西方世界各国政府当局,发出了知名的追捕100名犯罪行为最为严重,卷逃的款项最为巨大的共党贪官的“红色通缉令”。到现在为止,有些逃犯已经落网,但是绝大部分仍然暗藏在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各国的华裔社区里。这种极端腐败和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贪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和人民努力建设的经济利益,造成长期的像大出血那样不断流失的惨痛后果。其危害程度实在无法估计。(待续)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