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种烟的记忆

My vivid memories as a child tobacco farmer
来源: 康淮

我一九三四年出生在山东青州附近一个叫康屯的小村子。家里兄弟四人,我排行老三,还有一个姐姐。

 

山东明朝建省,满清时全省分设十府,号称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平原山区都有,农作物自然也是多种多样。青州地区自明代就种植黄烟,久负盛名。青州南面有云门山,人面山和驼山,西面有尧王山。但种烟的土地大都是平原地。和普通农作物比起来,种烟的收入更高一些,毕竟是经济作物,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种烟所需的人力物力也比其他作物要高。民国初年时就有哈德门牌香烟,所用原料就是青州出产的黄烟,算是很老的牌子了。

 

我从小就在姥爷家帮工,干过各式各样不少农活,当然也种过烟。二十年前在青岛退休后还想过回原籍定居,趁身体还行,自己种点新鲜蔬菜,种点烟也可以,不见得去卖,拿来送送朋友什么的。虽然六十多年过去了,但种烟的几大步骤我还都记得清清楚楚。姥爷当年刻意培养我,教我种烟。他说会种烟就饿不死,因为抽烟的人实在太多了。

 

种烟第一步是育烟苗。烟种极细小,比芝麻粒还要小一些,砖红色,有点像君子兰的种子。育苗之前,用蚊帐布把种子包起来,每天喷水,保持湿润又不能浸泡,等待种子发芽大约需要一周。农历三月播种,过程和韭菜差不多。先松土,捣碎,做细,把发芽的烟种洒下,大约土下不到一寸深。浇水时要用喷壶,这样不但均匀,而且不会把烟种冲出来。土上面要盖上细沙子,沙子来自家乡的弥河。沙子比土下水快,容易出苗。每天要浇两三次水。期间如果太阳照射得厉害,地面上要盖上干草用来抵御阳光,否则沙子太热,会烫坏烟苗,前功尽弃。

 

烟苗长到三四寸高的时候就可以移栽了。此时一般已经到了收麦子的时候,割完麦子接着种烟。在空地上种当然可以,但农民都是尽量充分利用地力,麦收后种烟刚好接上碴。移栽之前一项重要步骤就是备肥,底肥一定要足,否则烟长不好。最好的底肥是豆饼,也就是出油之后的黄豆,肥效长、不伤土。那个时候是没有化肥这回事的,普通农家肥也不好,因为会影响日后成品烟的颜色。比豆饼还好的肥就是煮好的豆子,成本高一些,还没出过油的缘故。一般来说每棵烟苗下用一把豆饼肥就可以了,要先和土混合好,肥量掌握得好的话,整个生长过程中只施这一次肥就够了。移栽后每天都要浇水。如果运气好,有充裕的雨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不下雨就要用井水,效果差些,因为井水太硬,容易使土变脆。为浇水方便,两三亩地就会有一口辘辘井,就近浇灌烟地。

 

长成的烟株高一米多,高大些的能到一米五左右。叶子呈黄绿色。靠近根部的脚叶多少会沾些泥土,不是太好,叶脆味淡。脚叶往上的两三层叶子叫下棚烟,也不是太好,烟劲儿小些。中间地五六层叫做中棚叶,叶片大,烟味重,是最好的部分。到了上棚几层,烟叶又变差了,但是质量好于下棚叶,上棚叶烟味重,但颜色不太好。再往上的几片顶叶,叶片小而厚,味道更大,但颜色较上棚叶还要差劲。最顶端会出花,除非想留烟种,否则应该把最顶叶打掉,叫做打头。这样可以使下边的叶子长得更好,不分散肥力和地力。打头后会有出杈现象,有点像无花果出杈,亦即在叶子和主干交接处分出新杈。打头,除杈是脏活累活。正当盛夏,穿长衣酷热难耐,一身短打又会搞一身烟油子,弄到身上颜色慢慢变黑,气味也很难闻,若是弄到头发上就更难洗了,我那时都是光头,能省点事。打头除杈前后要持续差不多一个月时间。

 

烟熟之后就要采摘。判断烟叶成熟与否主要看颜色,烟叶的脉络还呈绿色,但叶子本身已经变黄,这才算熟。摘烟叶都是从底部开始,把叶子掰下来,摞在一起放地上,掰到地头回返时把一摞摞烟叶抱走。因为一直要弯腰干,所以很容易疲劳。忙碌了大半年,终于盼到收获的季节,就是累点也可以忍受。农民收获时的喜悦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难以形容的,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很难真正理解这种快乐。

 

下一步叫做系(Ji)烟,就是把五六片烟叶捆在一起,用麻绳吊在高粱秆做成的杆子上,一边一捆,平衡放置,每根高粱秆上放二三十捆,这样每边就是十到十五捆的样子。这个活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也不是太累,我那时年龄虽然小,但干这活非常得心应手,姥爷总是鼓励我独立操作。

 

烤烟用的烟房大约二十平方米,为保持热量,只有一个门。底部用拱起的瓦修起烟道,原理和炕差不多。烟房内搭着木梁,高粱秆架子就跨在木梁上。每两层烟叶之间必须留有空隙,以便充分通风均匀受热。燃料可以用高粱秆,但最好是烧木头。烧火时不用拉风箱,因为烟道呈倾斜状,容易上热。一旦开始烤烟就要按时去看,需要一两天时间烟才能定形。一开烟房的门门,烟味扑鼻,极其浓厚,顶鼻子。火候是否合适完全靠烟叶的颜色来判断,烤轻了烟叶还发绿,烤过了烟叶就变黑,很难掌握。这是最有技术含量的活,一般都是年长的,经验丰富的人来操作。姥爷这方面是大拿,也常带我开门验看。要是在夜里,姥爷一般就不叫我了,让我好好睡觉。烤烟无论白天黑夜,要随时观察,但又不能常开门,以免散热频繁,浪费燃料。像姥爷这样有经验的老手,能够保证每炉烟都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停火,烟叶呈金黄色,十分惹眼,味道也浓郁袭人。

 

开炉之后等烟叶降温变凉,就要解下来放到场院平地上,地上要先洒水湿润,这样烤好的烟会吸收湿气,半夜里变得潮一些,就不是那么易碎了。这个干湿程度也要掌握好,太干太湿都不行。干湿合适时打包,叶尖对叶尖,烟把朝外,打成一米多见方,半米高左右的烟包。我问过姥爷,好不容易把烟烤好了,又重新搞湿,岂不是瞎折腾?姥爷解释说,烤是为了把烟弄熟,其间会除掉烟叶里的水气;熟烟加湿是为了防碎,容易储存,两者缺一不可。看来干什么都要讲究辨证法。

 

卖烟也有技巧,中国的农民还是蛮有智慧的,一般都是把好的烟叶放在外边和上面。我跟着姥爷去卖过烟,当时还是日剧时期,来买烟的中国人,日本人都有,他们会仔细观察烟叶,捏一小撮放在鼻子下面闻一闻,甚至会把手伸到烟包里面试一试。然后拿出纸笔来写下级别,双方各有一份。要是卖方觉得合适就卖,不合适可以拒绝。有人认为自己的烟好,对方定的级别低了,可以不卖或等到下个买主。同意卖的就可以去过磅,凭过磅时拿的收据去领钱。

 

姥爷姓牟,在青州那里种地种烟都小有名气,一说牟大个子人家都知道。他身高一米九多。虽说山东人长得高一些,但在那个年代像姥爷那样的身高也十分突出。他不仅个子高,身材也极其魁梧,膂力过人,扛二百斤东西依然能健步如飞,推小车更是远近闻名,无人能比。生活方面姥爷十分节约,点油灯的芯子粗了他都不高兴。跟姥爷去卖烟很长见识,也很得意。很多人都让姥爷先给定定级,试试重。姥爷搭眼一看,趴上去闻一下,根本不用捏小撮烟下来,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说出级别,常常和烟商给的一样。再伸手一提烟包,掂出来的重量和过磅结果相差无几。周围的人对姥爷也十分尊重和信任,若是烟商给的级别和姥爷说的不一样,他们会说人家牟大个子说俺的烟是一级,你咋给定二级呢?经常是烟商会让步,认同姥爷的级别。越是这样,姥爷的信誉就越好,更多的人会让姥爷给烟叶预先定级。姥爷自己卷烟抽,因为便宜。这或许和他多年种烟有关系,他说若是不抽烟,怎么能给烟定级呢?我想这和伟大领袖说的一样,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家乡人抽烟十分普遍,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舅都抽,兄弟四人里,只有我一个不抽烟。要不是后来去济南读书去了,我肯定也是烟民一个。

 

来加拿大之后,听说安大略省也出产上好的烟叶,我让儿子无论如何带我去参观一下。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们开车出多伦多一路向西,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去参观一家规模挺大的种烟农户。一行行的烟株排列整齐,横竖成行,我十分惊叹他们的手艺,水平可以媲美姥爷。儿子翻译给对方,人家说这没啥,都是机器播种,行距株距可以随意设置。说话间,远处开来一辆高大的拖拉机,机械化摘烟叶,可以设定摘哪一篇叶子,别的叶子连碰都不碰。这又让我大大诧异一番,自己当年穿行在烟地里,满头大汗,浑身烟油的景象又浮现在眼前,这现代程度别说比,就是想都想不出来。

 

返程的路上,我依然沉浸在回忆和兴奋之中,似乎看见少年的我跟在身材高大的姥爷身后,去集市上卖烟,不断的有人和姥爷打招呼,还有人过来摸摸我的头,夸姥爷有个好外孙,好帮手。七十年过去了,那温馨的记忆永存脑海,永不磨灭。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