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民间投资频频遭遇「滑铁卢」

来源: 白雪冰
民间资本作为「最聪明的资金」,具有趋利避害天性。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中国的消费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都在回落区间,下半年,经济L型筑底可能仍将持续,因此,短期内对中国经济信心不足,可能亦是此轮民间投资不振的原因之一。
 
占中国投资比重六成以上的民间投资,今年频频遭遇「滑铁卢」,5月同比增速降至1%以下,昭示形势告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间投资拉响警报,既是「泡沫之王」房地产过度挤压实体经济的明证,亦是民资在隐性壁垒前「无门而入」的投射。而民资萎缩,不仅在宣示民间投资者信心羸弱,或已形成悲观共识,更显示决策层最为看重的经济结构调整有陷入僵局之危,对中国经济「稳增长」底线形成压力,加剧经济「维稳」难度。

中国民间投资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关键力量,民间投资不振,中国经济难安。只有遏抑民间投资下滑缰绳,鼓振民企信心,才能大刀阔斧改变楼市绑架经济和「脱实入虚」局面,中国经济才能重拾上行脚步,中国庞大改革工程亦才能顺利攻坚。

民间投资告急 考验经济「维稳」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L型筑底持续,尽管中南海一直大力催谷民间投资,意图对冲中国经济下行影响,但民间投资却提而不振,增速一路下行。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中国民间投资116384亿元,增长3.9%,与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接近「腰斩」,5月当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速更下探至0.98%,创出历史新低。中国经济「锈带」--东北地区民间投资前5月更大幅下滑29.3%,降幅较此前扩大6.2个百分点。

中国民间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差距亦在进一步拉大,且「剪刀差」持续扩大。数据显示,自2006年至2015年,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比重从49.8%上升到64.2%,但进入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例出现近年罕见下滑:今年前5个月,民间投资增速比全国投资增速低5.7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是中国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支撑力量。在中国,非公经济创造了60%左右的GDP,80%的就业由民营企业创造,50%的税收来自非公经济,民间投资在投资中的比重占到60%以上。

民间投资跳水告急,已引发中南海高度关注。5月至6月,国务院两次常务会议,总理李克强均强调要提振民间投资。国务院更派出了9个督查组分赴18个省份,实地督查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地情况,决策层深知,民间投资不景,中国经济难振。

事实上,民间投资的断崖下跌已拖累了中国经济增长反弹。5月份,多项经济指标再度回落,显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和稳增长压力再度加码。最新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6年中期)》亦预计,下半年,由於投资增速回落和消费疲态进一步延续,GDP增速将明显回落,预计全年GDP增速为6.6%,较去年下降0.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为中国经济造血功不可没。当前,中国民间投资已从隐患变为明火,对稳增长底线形成压力,明确发出警示讯号,在中国经济抵御下行压力过程中,如不能有效解决民间投资持续回落问题,中国经济「脱实入虚」魔咒就会升级扩散,加剧中国经济「维稳」难度,并形成恶性循环,反过来重压民间投资。因此,催谷民间投资已成当前中国经济「关键任务」之一,决策层需要拿出拿出实质性政策来抵御民间投资跳水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民资萎靡七重原因
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民间投资曾与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并称为「投资三大引擎」。与其他两大引擎相比,当前中国民间投资主要遭遇七大「制冷」原因,促其萎靡谷底,疲弱不振。

其一:楼泡虚火,加剧资金「脱实入虚」  中国宏观经济下行遇冷,而楼市泡沫却仍在大肆扩张,对经济绑架更甚,加剧资金「脱实入虚」。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8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3.2%。各地「地王」更是批量出炉,仅上半年就涌现205宗地王,6月的地王数目更再次刷新历史纪录。高盛「警示」中国楼市,认为其泡沫已经快「突破天际」。

楼泡虚火对民间投资形成「利空」:以今年首季为例,中国近三分一新增信贷,以及难以估量的民间资金涌向楼市,不但与中央改革初衷南辕北辙,更加剧「去库存」难度,恶化经济结构。正如华为「掌门人」任正非近日「吐槽」房价时指出,高房价必将导致中国企业竞争力下降。

其二:要素价格高企,筑高民资经营成本  「泡沫之王」房地产业大肆扩张之下,民间投资的生产要素价格出现高位上行。

楼市高烧不退,促使民企房租、地租攀升,数据显示,北京的平均租金为71.24元,上海和深圳也超过了66元/平方米。高房价亦将劳动力高成本传导到实体经济,致使实体经济用工成本上升,进而形成对民营经济的挤压。而电价、油价等垄断资源的价格畸形,更削弱了中国民企的竞争优势,加剧民营经济经营困难,恶化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

其三:融资难、融资贵,掣肘民间投资  长期以来,中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较高。商业银行偏爱大企业、国有企业,对民资则「另眼相看」,放贷动力不足,财政部副部长刘昆把金融机构形象地比喻为「天晴送伞,下雨收伞」。调查显示,超七成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题。银行对民企抽贷和压贷现象严重,企业被迫向民间金融机构举借短期高息贷款的「倒贷」现象仍普遍存在,造成企业债务成本高企,导致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

大量低成本信贷资金流向低效率央企、国企,而这些「国字号」企业获得资金则主要用来频频举牌「地王」,吹大房地产市场泡沫。事实证明,中国宽松信贷之下,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困扰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和成本居高不下,成为掣肘民间投资的主因之一。

其四:民资「三重门」,隐形壁垒难破  一直以来,中国的投资市场就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三重门现象。有调研发现,中国有近30多个行业对民营资本的投资存在隐形障碍,尤其是在电力、水利设施、铁路、港口、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医疗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产业准入壁垒较高,民间资本一直难入其门。

本届政府力推的PPP项目,便是冀望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带动民间投资。但面对敞开的大门,民资却碰壁频频,难怪有企业家感慨道:「现在很多PPP项目就是为国有企业『量身定做』的,很少有民企参与的份儿,有的地方直接告知『优先考虑国企』。」

中国改革开放虽已进行近40年,但「重大轻小」的规模性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依然存在。有数据显示,今年1-4月,制造业中民间投资占比为86%,而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教育业等公共服务领域,民间投资占比均不及30%。

有分析指,国有资本长期垄断利润惊人的「赚钱领域」,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从而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行业垄断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的重要一项,隐形壁垒难以冲破,中国民间投资短板就无法被有效弥补。

其五:「国进民退」,挤出民资  与民间投资持续走低相比,中国国有投资则继续保持「看涨态势」,1-5月累计投资增速23.3%,5月份国企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5.4%,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高位。数据显示,投资领域的「国进民退」问题正进一步恶化。
与国有资本相比,民间投资在融资成本、市场准入、税费负担等方面仍遭遇「不平等待遇」, 政府采购、银行信贷都更倾向於国有资本。而由於掌控重要资源,并且有政策和金融资源支持,国有企业对民资的「挤出效应」也越来越强。
有观察家指,目前一些民间投资有演化成为国有企业投资附属的趋势,一些民企为了能够生存与发展,主动谋求央企或国企庇护,争戴「红帽子」,呈现「民企抱国企大腿」的局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定位日益清晰和强化,但民营经济的定位却日益模糊与僵化。这种定位的变化,对于中国经济调结构和增强活力显非福音。

其六:懒政怠政,制度性成本增加  中南海加码推动简政放权,权力瘦身,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但在民间资本直接接触的基层政府层面,却存在「肠梗阻」现象,各级地方政府不作为、懒政怠政问题成为民间投资的新束缚。

有说法指,简政放权后,政府官员普遍怕担责任,民营企业办事反而愈加复杂,以前盖10个公章可以解决,现在虽然程序简化了,但没有官员敢盖章。「地方政府变得束手束脚」,制度性成本出现增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亦提到:「我到基层考察调研时听到,个别地方群众甚至编出了顺口溜,说地方政府当前对民营企业有『三不』:不听电话、不接材料、不予办事。」「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不知道『门』在哪儿!」

其七:缺乏赚钱机会,民资「信心缺失」  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疲弱、产能过剩的影响,今年初以来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民营企业已倾向於不再新增设备投资,而是尽量压缩销售环节,回笼资金。这表明,民营企业可能对于未来投资回报感到忧虑。

民间资本作为「最聪明的资金」,具有趋利避害天性。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中国的消费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都在回落区间,下半年,经济L型筑底可能仍将持续,因此,短期内对中国经济信心不足,可能亦是此轮民间投资不振的原因之一。

「除了房地产,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干啥都不赚钱的阶段。」对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有人认为,最大问题是看不到好的赚钱机会。

与国内民间投资遇冷不同的是,中国民间资本近两年对外投资增长迅猛。全球金融数据提供商迪罗基公司数据显示,在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并购额达92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托举民资 四管齐下
民间投资形势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全局。民间投资断崖下跌,如处理不好,或会形成悲观共识,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

笔者认为,提振民间投资,中国须「四管齐下」:

第一:「挤泡沫」不能手软  当前,中国楼市「超级泡沫」正酝酿「楼灾」风险,加之债务泡沫高企,「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形成考验。

欲提振民间投资,必须经历一个真刀实枪的「挤泡沫」过程。当前,尽管中国货币环境宽松,但被楼市泡沫、资本外流逆向绑架,民资无法「雨露均沾」,因此,重振实体经济回报率,引导资金「脱虚回实」,大刀阔斧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阻遏市场资本投机行为,让资本流向和经济发展回归正轨,改变资源错配,释放稀缺资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

第二:拆除民资准入高墙  打破民间资本的隐性壁垒,拆除民间资本准入高墙,是拉动民资走出低谷的另一必要之举。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中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完善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必须破题。

亦有专家建议,目前流行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可用於民间投资管理,国务院可以考虑建立国家级和省一级的「白名单制度」,让有信誉、有技术、有市场、管理好的民营企业进入这个名单,用「白名单」对接金融机构,实施商业银行授信制度。

第三:「真金白银」为民资减负  为民资减负,包括「成本减负」和「政策减负」。除了在要素资源成本上为企业减负,降低要素价格,并清理不合理收费外,政府要从根本上转变行政职能,并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营商环境。

通过「成本减负」和「政策减负」,不仅可理顺政商关系,亦能够为民间资本注入「强心剂」和「安心丸」,重塑民间资本投资信心。

第四:防止「国进民退」体制性倒退  市场秩序、扩大民间投资发展空间、防止体制性倒退亦是当务之急。在处理国有企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关系上,要补齐制度性缺口,增强关键要素获得的公平性,防止非民间投资大量涌入竞争性领域,挤出民间投资,扭曲市场机制。应设定具体的时间表,加快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步伐,给予民间投资更大的腾挪空间。

用混合所有制改革「一股独大」局面,对国有资本持股比例较高的大企业,适当降低持股比例。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亦须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要素成本增加。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