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探讨美国对抗苏俄和围堵中国政策的明智性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美国是领导世界摧毁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领导者。俄国和共产主义国家却认为,苏联在二次大战中对纳粹德国的激烈抵抗和反攻,才是希特勒德国覆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苏联在二战时期对纳粹德国的抵抗和反击固然也是大战胜利的一个无可否认的因素。但是就整体而言,没有美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同时对包括苏联在内的整个反法西斯国家的空前的无限制的军事和经济支助,反法西斯战争是否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或人类还必须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够打败希特勒,还是一个议题。至于二战以后的世界反共产主义阵营的斗争,如果没有美国的领导,和它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作后盾,共产主义阵营的分崩离析和彻底垮台也不可能如此快速地到来。因此,二战以后,美国的超级军事和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是理所当然的。美国今天还承担着击败世界穆斯林恐怖主义的重大任务,与此同时,它也没有放弃对俄国以及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围剿政策。

美国对中国的斗争,基本上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两条阵线进行。原因十分明显,在军事上实力上,中国绝对不是美国的对手,就是直到今天,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中国的整体军事力量都与美国相差太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美两国之间的军事实力相差,仍然是“鸡蛋与石头”之比。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自从苏联垮台,毛泽东过世,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也早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共产主义革命伦理和意识形态,放弃了自取灭亡的颠覆西方世界的“革命输出”政策。中国已经几乎把国家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搞内部经济建设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上面。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年间,从世界最贫困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经济强国,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不过,中国虽然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它显然也必须同时加强和巩固一直非常落后的国防建设。这除了是为巩固共产党的独裁统治以外,在客观上也是符合十三亿中国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在美国从不放弃的在西太平洋围堵中国的军事锁链方面,中国不能不采取一系列突破封锁的军事步骤。但是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讲,这基本上是一种自卫性的军事步骤,是任何一个处于被包围形势之下的国家必然会采取的国防政策。

以中国在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上与日本的争论,和在南中国海岛礁主权问题上与越南菲律宾以至于美国的矛盾而言,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美国无法掩盖其勾结日本的“暗箱作业”。如果按照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以后的国际文件上的有关钓鱼岛归属问题上的白纸黑字,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常在日本一边的暧昧态度,实在是违背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美国自己所签署的钓鱼岛应归属中国的国际公法。它与中国是由哪一个政党执政完全无关,美国应该为此感到脸红才对。至于美国对中国在南中国海岛礁归属问题上的态度,其改正性则更值得商榷。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中美两国在南中国海岛礁问题上的矛盾和争论》一文中有所涉及。我的观点仍然是,美国对在这个海域进行同样占领和扩建行动的菲律宾和越南从未加以指责,而光是对中国的行动反应激烈。这不管是站在反共(越南也是共产国际国家)的立场还是维护国际法的角度观之,都无法令人信服。

虽然世界共产主义已经覆灭,但是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仍然存在,美似乎仍然把它视作除了俄国以外最大的威胁。它仍然把中国和敢于以直接的军事行动侵占他国领土,向世界和平以及美国领导的欧盟直接挑战的的俄国一视同仁。美国非常不明智地放弃了在尼克松时代“联华制俄”的国策,拼命把正在埋头苦干照顾家园的“东方巨龙”,往野心勃勃、张牙舞爪向外侵略的“北极恶熊”怀里送。这相当于向正面临空前孤立、凶恶阴险的美国宿敌,送去一个有无比巨大经济实力乃至军事潜力的国家作盟友,它对美国的严重后果如何,可以想见。美国有很多在今天看来必须后悔的对外国策,放弃联华抗俄政策,可能是华盛顿另一个可能会在将来后悔莫及的对华政策。

当今的美国反华政策,已经越来越与反共脱离关系。今天的中国,所实施的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它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共产主义制度。中国所实施的对外政策,也与以往有本质上的不同。它除了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形势势头令美国不安,可是这基本上是世界各国和平竞争所导致的矛盾,这种矛盾到处存在,连与美国其最接近的同种同文的盟友英国和加拿大之间,也无法避免这种利益冲突。因此,美国的对华和对俄政策值得作慎重的考虑。以笔者观之,在反共政策上“联华抗俄”仍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的最佳选项。善待中国所获得的红利,必将远远超过封锁围堵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回顾尼克松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相信当今的美国领导人,应该仍然能实施有利于中美两国重大和久远利益政策的政治智慧。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