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习近平外交拓路 「一带一路」开局

来源: 葛夫

有学者分析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所推动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将有利於加强政治互信,维护地区安全。现有各个区域一体化和其他合作机制都是迈向「命运共同体」的途径,而「一带一路」则是重要的助推器,其核心在於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以合作共赢的发展思维取代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正是「一带一路」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

继4月下旬访问巴基斯坦之后,今年5月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接连访问了哈俄白三国。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习近平今年前两次出访都有一个共同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开局吹响号角。

「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的外交和经济战略,也是中国力图重塑国际格局的大战略。中国政府未来8至10年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进这一战略。学界普遍的看法是:2013是规划年,2014是布局年,2015是落实年。

习近平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今年4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应邀对巴基斯坦进行访问,此行是他2015年的首次海外出访,也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合作的开局之举,备受国内外关注。此次访问创造了两个首次:中巴经济走廊是中方首次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一带一路」重要融资支持平台「丝路基金」则在巴诞生了其首个对外投资项目。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贯通「一带一路」的关键枢纽,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其中,瓜达尔港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端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谘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将中巴之间的「一带一路」旗舰项目称为「样板型」工程,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不仅本身意义重大,还要带动交通、金融、经贸、教育以及人文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对整个战略的实施都是重要的。」王军认为,领导人出访过的地方、见证过的项目更能显示其「旗舰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落地到最终建成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沿线国家对这个项目有充足的热情与积极性投入并不容易。因此,阶段性的成果展示非常必要。而中巴相关部门早先相互衔接的规划将为「一带一路」提供最重要的「早期收获」。无论是中巴经济走廊还是瓜达尔港,不仅展示的是中巴合作的成果,而且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实践和案例,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一带一路」向前推进。

继访问巴基斯坦之后,习近平又於5月7日至12日先后访问了哈萨克、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这是习近平年内第二次出访,除出席二战胜利纪念活动外,习近平此访还将开启新一轮落实「一带一路」、共创未来的和平发展之旅。

分析习近平此次访问的路线图可以发现,哈俄白三国均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途经国,丝路合作项目进入了访问议程。在哈萨克,习近平将同纳扎尔巴耶夫共同规划中哈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蓝图,其中就包括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俄罗斯,两国领导人将商讨将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俄方跨欧亚大通道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相对接合作等;在白俄罗斯,习近平将考察两国间最大的投资合作项目中白工业园,该项目有望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点打造的项目。

值得观察的是,习近平此行的第一站哈萨克之行为期只有半天,创下他外访时间最短纪录,被外界称为「拥抱式访问」。有媒体评论指出,此次习近平专门抽出一个晚上应邀与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则更像是给「中国人民老朋友」的一个「拥抱」,对增进中哈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黄日涵认为,哈萨克不仅地处枢纽位置,而且资源丰富,加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打开「西进」的关键一环。
同样,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访问中,也有合作与对接的项目。中国官方此前公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路线图显示,这一计划共有南北两线。继丝路基金首单落地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南线开通后,北线毫无疑问也已提上了日程。而哈萨克、俄罗斯、白俄罗斯均作为「一带一路」北线的关键国家,打通这些国家尤为关键,北京方面也许恰恰是在借习近平此行实现北线突围。

「一带一路」一正四副班子亮相

今年3月底,中国官方首次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这份近9,000字的文件系统勾勒出「一带一路」路线图,标志着「一带一路」步入全面推进阶段。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表示,「一带一路」的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另一端是极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由此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并辐射到非洲。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回应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随着「一带一路」版图的公布,「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名单最近也浮出水面,其中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小组组长,四名副组长分别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晶和国务委员杨洁篪。这显示出,领导小组至少拥有一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两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两名国务委员的高规格配备。

有媒体报道称,四名副组长当中,被誉为「中南海第一智囊」的王沪宁首次从幕后走到台前,他的仕途前景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关系,备受瞩目。王沪宁从中共原领导人江泽民时代就进入中央政研室,历经胡锦涛时代、习近平时代,被称为三代「幕僚」。王沪宁是本届中共政治局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分析,张高丽是深改组的副组长,王沪宁也是深改组的办公室主任,由此可以肯定「一带一路」建设小组将在深改组的领导下,由习近平主导,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王义桅表示,按照其他三名副组长目前的职务,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涉及的层面之广:汪洋在国务院主管经贸、农业等事务,也负责扶贫、对外援助;杨晶则从国务院层面协调各个部委以及各个地方的规范与做法;杨洁篪负责外交事务,以及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对接。

「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的高规格配置,凸显出中央对该宏伟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视,意味「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提速,并全面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三大风险与「四国演义」

「一带一路」规模之庞大、涉及国家之多为世界近现代史所罕见,如此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需要决策者的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执行者的耐心和细心。许多专家提醒,这个规划能否得到沿线国家认同,中国与沿线国家能否做好政策协调,仍存在变数。 就事实而言,「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持续策略,也存在着困境和风险,如果不能面对和克服,效果可能不会很理想。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许利平教授预测,「一带一路」可能面临三大困境。

所谓三大困境,首先是心理困境,许利平认为,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近而不亲,这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就是「邻国崛起心理恐惧症」。而周边的不信任与猜忌将是最大风险。

其次是领土争端,中国的和平崛起也导致了周边国家与中国遗留的历史问题被激化,这也是源於中国一改往日韬光养晦的政策,开始主动积极的面对领土争端而导致的最直接的国际碰撞。

最后是发展困境,中国同周边国家存在竞争关系,比如泰国和马来西亚,事实上,中国和这些国家在经济模式以及产物结构当中存在着相似点,因此中国与他们存在着竞争关系。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以及相关的融资平台「丝路基金」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以来,外界反应不一,一些沿线国家表达出对中国发展战略背后的军事意图与地缘政治意图的疑虑。

有专家分析,中俄印以及背后的美国因素是中国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没有这些因素的利益平衡,「一带一路」恐怕将是空中楼阁。由於中俄印这欧亚三大国自身份量不轻,彼此关系也相当重要,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仔细分析后不得不说,所谓「大三角」和「G3」都言过其实。三国本质上只是若即若离的伙伴关系,至少目前如此,不能注水高估。

具体到「一带一路」有言,俄印也各有盘算。在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俄罗斯并不甘心沦为一个参与者。从今年1月1日起,欧亚经济联盟正式投入运营,成员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吉尔吉斯斯坦则计划在今年5月加入。普京曾表示,经济联盟将成为独联体地区的一个经济引擎,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至于印度,至今尚未明确表态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社科院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中分析指出,印度关于「一带一路」规划秉持着谨慎欢迎、保持沟通的态度,等待适时推出「印度制造」,冲淡「一带一路」,夺回话语权。

然而,专家们普遍认为,「一带一路」的更大障碍却是美国。在当今世界,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家依然是美国,要想在世界上办成某些大事,离开了美国的支持与配合,势必会增加许多困难,甚至有些事想办也办不成。美国对此将采取何种态度,无疑会影响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也会牵动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走向。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横跨欧亚大陆,涉及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其间有些国家是美国的盟国,有些地方是美国在战略上重点关注和控制的区域,中国要想撇开美国独立构建「一带一路」,决非是容易办到的事情。因此,加强相关国家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中美两国的沟通与合作,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其成败得失。

「一带一路」的棋局观

随着「一带一路」的《愿景》发布,其发展图景也越来越清晰。中国外交部、中国商务部、中国发改委共同参与发布《愿景》,表明「一带一路」涉及外交、国际经济、投资和发展规划,是一项目标宏大的国家战略。另外,相关领导小组的人员配备也反映其政策优先顺序别之高:一端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横跨亚欧大陆,涉及三大洲数十国,展现了大国外交的纵横捭阖。联通中国国内、国外,沟通开放、改革,贯穿投资、贸易,该政策反映了「走出去」战略的升级,也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

那么,「一带一路」出招的目的是什么,影响会怎样,对国际政经大棋局意味着什么呢?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和企业司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在传统的围棋战略思想中,「外势」与「实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地」的累积决定胜负,而「势」却可以转化为「地」并对最终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弈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必要时又需要在两者间进行转换。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的推出如同围棋中盘的必胜手筋,一旦落子,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首先,「一带一路」可以将中国在经济领域多年累积的「外势」向「实地」转化。面对保增长的迫切需要,中国如何拓展海外需求,将资本和产能方面的「外势」向经济增长的「实地」转化,这是「一带一路」推出的现实考量。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之所长正是很多低收入国家之所短,这就提供了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可能,这正是「一带一路」经济逻辑的基础。

其次,「一带一路」可以说明中国将经济规模上累积的「实地」向国际经济秩序的「外势」转化。实际上,基於其现有经济总量、贸易规模、外汇储备,以及不断增长的海外投资和发展融资,中国完全可以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和完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中有更大的作为,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一带一路」也蕴含着从经济「实地」到政治「外势」转换的意味。该战略所推动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将有利於加强政治互信,维护地区安全。而更深入地解读其政治逻辑,需要更好地理解「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很明显,现有各个区域一体化和其他合作机制都是迈向「命运共同体」的途径;而「一带一路」则是重要的助推器,其核心在於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

「中国的大手笔、新举措有其现实考量,但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值得重视。以合作共赢的『发展思维』取代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也许这正是『一带一路』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梁国勇说:「围棋对弈重布局而轻杀伐,双方在『地』与『势』的权衡取舍中共存,而输赢常在几目之间。或许这正是围棋这种东方游戏有别於西方思维的一个独特之处。」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